圖文版: 生活的巨輪 —「子宮肌瘤」康復者梁麗雯的故事
梁麗雯,四十七歲(2010年),職業婦女。二十九歲時首次證實患上子宮肌瘤,六年後才進行外科手術切除,四年後復發,十八年來飽受困擾。為了保留子宮,遍尋名醫……
麗雯本來很喜歡運動,因病曾經很少外出。
人物 | 梁麗雯,四十七歲,職業婦女。二十九歲時首次證實患上子宮肌瘤,六年後才進行外科手術切除,四年後復發,十八年來飽受困擾。為了保留子宮,遍尋名醫。 |
症狀 | 月經流量過多不單造成貧血,並且飽受低紅血數和頭暈,為病者帶來生活裡多重困擾和折磨。 |
療程 | 病者先後在本地政府醫院、私立醫院及診所和英國醫院的婦產科尋求治療,求診多年所有醫生都一致認為,肌瘤太大,不單要割除,甚至連子宮都要一併割除。至2006年透過私立醫院醫生的轉介,她到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求診,並在該院接受透視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 |
康復 | 透視微創手術整個過程約一小時,傷口只有約半粒米般大,復元較快,但是肌瘤枯萎的過程,導致病者發燒和疼痛。醫生為她打止痛針,一星期後康復。 |
在亞洲平均每二至四名婦女就有一位在五十歲前在子宮長出肌瘤。
瞭解更多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一種最常見的婦女腫瘤,約兩至四成婦女在五十歲前會患上此症。子宮肌瘤是在子宮肌肉層長出的一種良性平滑肌肉瘤。雖然它不是癌症,但可以引起頗嚴重的病徵。常見的病徵包括月經流血量多,導致貧血、暈眩、周身乏力、經痛、盤腔脹痛及小便頻密等。醫治的方法一般包括葯物治療和外科手術。葯物注射治療是抗女性賀爾蒙的配方,只能短暫縮小子宮肌瘤,停止葯物注射後腫瘤會迅速回復原狀。外科手術包括子宮切除術或肌瘤切除術。肌瘤切除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約有兩成,十年內復發機會約27% – 51%。
在2010年八月的記者會上,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余俊豪教授分享「子宮動脈栓塞術」研究成果。
中文大學研究:「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成功率達96%。
「子宮動脈栓塞術」是國際上一種廣被接納和認可的非傳統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以栓塞微球閉塞肌瘤血管,令肌瘤壞死縮小,無需手術切除。此方法可以有效把肌瘤體積縮少60%,消除病徵的成功率可逹70%至80%,適用於不打算再生育的婦女,可以重覆治療,一般副作用包括腹痛和發熱。在香港,由於病人所知不多,絕大部份的病人都只能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其實「子宮動脈栓塞術」的療效可以更好。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醫生的研究顯示,利用明膠微球(Trisacry l)作肌瘤血管栓塞,相比傳統的聚乙烯醇微球(PVA),可以把治療的成功率從69%提升至96%。這項研究成果己在2009年底「第 九十五屆北美洲放射診斷學學術年會」中發表。
壓力是導致子宮肌瘤形成的部份原因,麗雯可能是因為夫妻關係和家庭經濟壓力而生病。
個案摘要
梁麗雯從結婚開始就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她1993年在一間公司當行政秘書,一個人兼管三個部門,每天工作十小時。忙碌中麗雯懷孕了,但是醫療報告發現她的胎盤旁邊,長了一個約三厘米的腫瘤。「當時我二十九歲,因為懷了雙胞胎,做超聲波檢查的時候,醫生告訴我有一個腫瘤,約一個乒乓球大。」
雙胞胎出生後,麗雯忙著養家,沒有花時間照顧身體。麗雯說丈夫不找工作,促使她一個人背負家庭擔子,生活壓力非常大。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黃思慧指出,約一半子宮肌瘤並無徵狀。
一拖再拖 腫瘤惡化
其實,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在亞洲平均每二至四位女士,會有一位在五十歲前因為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在子宮的不同位置都可能長出肌瘤來。
麗雯最初發現自己長了個子宮肌瘤有如乒乓球般大。
從最初發現到五年之後,麗雯身體內的子宮肌瘤由三厘米變成六厘米。她說:「直至三十四歲,有一晚吃完飯,發現肚脹起有如雞包仔般大,拉扯著會痛,馬上去了威爾斯親王醫院看急症。」
麗雯接受傳統外科手術後,要六星期才能回復輕量活動能力,所以她對手術產生恐懼感。
麗雯在情急之下,也沒有考慮過其它選擇,於1998年接受了婦科醫生的建議,做了個兩小時的外科手術,將子宮肌瘤割除。她說:「復元過程很漫長,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手術開了一大刀,留下七吋至八吋傷口,當時我說話也覺乏力,手術後差不多一個月,才可以慢慢爬起和走動,再過了約一個半月才可以走動快一些,康復後的體能只達以前的五、六成。」
由於上司只批准無薪假期,麗雯即使是休養期間,仍然要承受無收入的壓力。她形容當時的處境說:「好無助!沒有工作沒有錢之餘,還要待在家中休養。當時壓力很大,因為兩個女兒當時只有五歲,還在讀幼稚園 。」麗雯在手術後休息了兩個月,雖然身體仍然虛弱,但是為了家庭,沒辦法不工作。
接受外科手術四年後,麗雯的子宮肌瘤再度復發,有十厘米大。
十厘米的瘤 比拳頭還大
2002年,即手術後四年,麗雯的病又再復發:「第二次相對第一次嚴重得多,十厘米的纖維瘤,比男人的拳頭還大……十厘米等同四個月大的胎兒。」
麗雯先後在本地政府醫院、私立醫院及診所,和英國醫院的婦產科尋求治療,當時所有醫生都一致認為,肌瘤太大,不單要割除,甚至連子宮都要一併割除。「我其實去任何地方都想求診,但看完醫生後他們的指令都是要把子宮切除,沒有第二種方法。」不過麗雯對外科手術有恐懼感,她說:「為什麼有壓迫感?因為每次進入手術室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事,一下麻醉藥,生命就交給醫生了。」
到處求醫都找不到兩全其美的方法,麗雯的「選擇」就祇有「等待」。她說:「月經過量的折磨、低紅血數的折磨、頭暈的折磨等等,我寧願忍受著這些不方便, 但不會放棄尋求其他 (免開刀) 的醫治方法。」
麗雯月經流量多時,要每小時換一次夜用衛生巾。
生活極端困擾
月經流量過多不單造成貧血,更為麗雯帶來多重困擾。她記得最麻煩的一次是考駕駛執照前一天,她去學車,三小時內流血不止。她說:「好尷尬!坐在車上就想哭,當時是從旺角到葵涌連續上兩堂,很難堪,又不可以下車,無法停車上廁所……我經常要每小時換一次衛生巾,當時學車個半小時後,我一關上車門,迅速地跑進茶餐廳,一秒鐘內要跑進洗手間,跑完以後褲子已經濕透。清理完後,找一件外套包著骯髒的部份,就這樣『遮醜』離開。」
這樣的生活困擾煎熬了四年,至2006年,麗雯終於在報紙上找到一個適切的醫療方法,透過私立醫院醫生的轉介,她到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求診,期後得悉透視微創手術可治療子宮肌瘤……
中大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余俊豪表示,「子宮肌瘤血管栓塞」手術創傷性較低,只要局部麻醉,病人可以見到手術情況,心理上更安心。
透視微創手術,不但給麗雯多一個選擇,手術的過程更是「透明」,因為麗雯只需要半身麻醉。她說:「清醒的時候你會知道醫護人員都忙得像打仗,他們很忙,我卻躺著看醫療電視屏幕。」
介入放射科醫生將導管插入病人大腿內側的動脈,再引導一條導線進入供血給子宮肌瘤的血管。
中大研究發現,透視微創「子宮肌瘤血管栓塞」治療子宮肌瘤,成功率達 96%。
大部份病人做完「子宮肌瘤血管栓塞」手術以後,肌瘤會縮小 六至八成。
醫生為麗雯做的是「子宮動脈栓塞」手術,介入放射科醫生將導管插入她大腿內側的動脈,利用先進觀察儀器引導一條頭髮般幼小的導線,進入供血給子宮肌瘤的血管,再釋放一些稱作「微球」的合成人造纖維,阻塞血液進入子宮肌瘤,令肌瘤缺血而死。大部份病人做完「子宮動脈栓塞」手術以後,肌瘤都會縮小六至七成,有80%病徵會消失。「當時醫生跟我開玩笑,他說兩個纖維瘤好像電影金像獎的獎座,一個是金球,另外一個是人頭。整個過程只要一小時左右便完成。」
「現在,我會飛似的!」
由於透視微創手術的傷口只有大約半粒米般大,麗雯說手術後復元比上一次做傳統外科手術快得多,但是肌瘤枯萎的過程,就導致她發燒和疼痛。一般而言做這種微創手術的,其術後反應會因肌瘤的大小、位置及血管閉塞的程度而有所不同,約四成病人會發生「栓塞後綜合症」,例如發熱、噁心及嘔吐等徵狀。因為併發症比預期厲害,結果麗雯再度進院。醫生說:因為那些血管被微球塞著,會引起病人不適,中國人說「不通則疼」,即血液不通導致疼痛。病人發生嚴重痛楚情況比較少,麗雯不幸地是其中一個。醫生為她打止痛針,一星期後麗雯康復了。
約四成病人手術後會因應肌瘤大小、位置及血管閉塞程度而導致「栓塞後綜合症」。
麗雯接受「子宮肌瘤血管栓塞」手術三個月後,月經流量回復正常,她的生活和以前患病時大不一樣。
麗雯說:「我比較過多種治療方法,『子宮動脈栓塞術』是最低風險的手術。兩、三個月後,月經完全正常,所以這個手術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等同於雨後見到的彩虹。現在,我會飛似的!」
麗雯手術後以踩滑板車重拾健康。
麗雯說現在學會收放自如,懂得珍惜健康:「以前衝,但如今不衝了,現在要放下,繼續保持自己身心愉快,這是最重要。」現在為了保持健康的體魄,她一星期會踩三至四次滑板車。麗雯以前從沒有想過,她可以做這種高能量運動而無需再產生尷尬。
瞭解更多醫治子宮肌瘤的方法
記:「透視微創治療基金」網頁記者
黃:黃思慧醫生(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
余:余俊豪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教授)
子宮肌瘤會長在甚麼地方?
子宮肌瘤主要分為三種,根據子宮肌肉的位置而分,有一種子宮肌瘤在內膜附近,那種子宮肌瘤特別容易導致經量過多的問題;另外一種子宮肌瘤長在子宮肌肉裡面,如果患有而且是比較大的話,就會有一些壓力的徵狀;再有一種子宮肌瘤會長在子宮肌肉以外的位置,這種肌瘤多數都不會引致經量過多的問題,不過在很罕見的情況下,肌瘤可能會引致腹痛。
子宮肌瘤如何形成及如何發現?
子宮肌瘤具體形成的原因不是很明確,主要是一些子宮平滑肌裡面發現有增生的情況,平滑肌的細胞,跟一些纖化細胞增生, 形成了一個瘤。這種瘤對女性荷爾蒙有反應,所以當婦女還有經期來的時候,它就會對一些雌激素有反應,但是當到了更年期,沒有荷爾蒙,這些肌瘤就會縮小。是女士最常見的一種瘤,平均每二至四位女士就會有一人有子宮肌瘤。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在三十至五十歲時發現。其實約一半的子宮肌瘤是沒有徵狀的,若有徵狀的話,病人可能會有經血過多的問題,他們可能會覺得需要頻密地換衛生巾,或者經血裡發現有血塊,又或者有血崩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引致貧血。由於子宮肌瘤會令子宮增大,所以部份病人會有壓力的病徵,譬如會覺得下腹有負重感覺,或是自己摸到下腹有硬塊,又會有尿頻的感覺,部分病人會有經痛或腹痛的情況,少部分的子宮肌瘤會引致不育。